琅岐女生

hm88 提交于 周日, 08/17/2025 - 10:55

                                                      琅岐女生            

                                               作者: 黄敏 88届澳大利亚.珀斯

         

        前几日,闲来无事刷抖音,手指一划,竟蹦出个介绍琅岐岛的短视频。画面里是熟悉的闽江口,绿油油的田地,还有阳光下亮晃晃的玻璃大棚。就这一下子,像是有人忽然拧开了记忆的水龙头,哗啦啦地,关于琅岐的那些事儿全涌上心头.....

        琅岐这地方,在我这儿,一直罩着层学霸光环。高中那会儿,班上成绩拔尖儿的那几位,一问老家,十有八九都是琅岐岛的!久而久之,琅岐在我心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总觉得那海风吹出来的孩子,脑瓜子都格外灵光......这念头一起,两张熟悉的笑脸立刻就在脑子里清晰起来——J同学和Z同学。

.
           左为J同学,右为Z同学,中为作者

       

        Z同学,是我同班同学,一个爽利亮堂的琅岐姑娘。J同学呢,是隔壁班的,当时跟我住一个宿舍。说起来,我们仨的交集,在那青涩懵懂的年纪里,其实就像宿舍楼前那几棵刚栽下的小树苗,枝叶还没挨着呢。谁能想到,岁月流转,潮水涨落,这仨小树苗的根,竟在时光的泥土下悄悄缠绕在了一起,越长越结实了。

        多年前,自打我们重逢于微信,琅岐岛便成了我口中常念的“仙乡”,仿佛那咸涩海风滋养的土地,天生便能孕育出灵慧的根苗。J见我每每提起琅岐便赞美有加,终有一日在微信里打趣:待你下次归国,必当向导,引你亲踏这片土地。瞧瞧这人杰地灵'的“圣地”。

        去年盛夏,我归国的步履刚刚印上故土,便欣欣然接到了J的邀约——去她的家乡琅岐岛一游。一大早,我便打车到她单位楼下。电话刚通,那头就传来她清亮带笑的声音:“巧了不是?我也刚到门口!” 一抬眼,果然看见她从那头快步走过来,身影利落。她瞧见我,头一句就问:“这么早到,还没吃饭吧?” 我刚回了个字“没”。未等我解释原因,J二话不说,拽着我就往单位食堂去。时间还早,食堂里稀稀拉拉没几个人,安静得能听见远处碗筷轻微的磕碰声。她麻利地端来两根炸得金黄的油条,一碗熬得稠糊糊的白粥。就在这片清静里,掰开油条的“嚓嚓”声,粥碗里冒着的丝丝热气,都显得特别实在。吃着这热乎简单的早饭,我不由得又提起话头:“高中那会儿,学霸可都是你们琅岐的!你们那儿风水好,专门养聪明人。” 她抿嘴一笑,勺子搅着粥:“风水好不好,等儿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早饭落肚,一切妥当,劲头也足了。J发动车子,载上我,又招呼了几位同事,一车五人,热热闹闹地奔着琅岐岛去了。车子驶出城,窗外的景致就不一样了。越靠近琅岐,空气里那股子咸湿的海风味儿就越发明显,混着晒干的稻草气和泥土被烈日蒸腾出的土腥气。

       头一站,J熟门熟路地把车往山上开。山路弯弯绕绕,但路况不错,车窗两边掠过密匝匝的绿树。不一会儿,车子就稳稳停在了半山腰那座名寺的停车场。一下车,热浪立刻裹了上来,阳光白花花的刺眼。 “快,里面凉快!” J招呼着,领我们穿过几重安静的院落。推开一扇厚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淡淡线香和清凉冷气的风扑面而来,瞬间把身上的燥热扑了个满怀。眼前豁然开朗——这是一间宽敞通透的茶室,三面都是落地的玻璃大窗!阳光被过滤掉大半,只留下明亮的光线。“这儿好!这儿好!” 同行的同事忍不住赞叹。我们靠窗依次入座。茶汤温热,呷一口,微微带点苦,回甘却悠长。喝着茶,聊着天,抬眼往外看,那景致才叫一个绝!巨大的玻璃窗像天然的画框,把外面的山海古寺全框了进来。近处是寺院古朴的飞檐斗拱,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大朵大朵的白云仿佛就悬在檐角。视线越过葱郁的树梢,毫无遮拦地投向远方——茫茫大海铺展在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偶尔有轮船拖着长长的白线缓缓驶过,像点在蓝绸子上的小小银针。虽然隔着玻璃,但仿佛能感受到外面山林蒸腾出的绿意和远处海风送来的浩渺气息。坐在这清凉世界里,喝着温热的好茶,看着窗框里流动的山海画卷,刚才山下的暑热烦闷,早被这静谧和开阔涤荡得无影无踪了。 “怪不得J总爱往这儿跑,真是神仙洞府啊!” 一位同事啜着茶,由衷地感叹。在这清凉的“玻璃盒子”里,喝茶,看景,闲聊,不知不觉就消磨了大半个上午.....日头近午,J便招呼我们下山。车子在山道上拐了几个弯,就开进了琅岐镇上。 她轻车熟路地把车停在一家门脸不大、瞧着却挺别致的餐馆前。原来Z早就订好了位置。我们一行人走进去,发现这是一家很有特色的店: 桌椅都是厚实的原木做的,墙上挂着些渔网、斗笠之类的老物件,顶上悬着竹编的灯罩,透出暖黄的光,一股子古朴自然的家常味道。J麻利地点了菜,特意嘱咐老板:“那个‘煤球’别忘了!” 等菜的功夫,大家喝着凉茶闲聊。不一会儿,重头戏上桌了——正是那道“煤球”八宝饭!黑黢黢、圆滚滚,上面布满了蜂窝眼儿,此刻正从那些小孔里袅袅地往外冒着缕缕白气,活脱脱一个刚添了煤的小炉球!我们几个都看呆了,我更是乐得不行,赶紧掏出手机拍照——这巧思,真是绝了!Z看着我傻乐的样子,笑着说:瞧,这就是琅岐人的本事,啥都能整出个花样来。这新奇玩意儿,后来我在珀斯自己试着鼓捣过几回,怎么也蒸不出那冒仙气的样儿——看来有些味道和念想,离了那方水土和那方人,是真学不来。

        J骨子里的韧劲儿,我是真服气。许是当过几年兵的缘故,她专爱跟自个儿较劲。每回刷她的朋友圈,十有八九是她又跟着“驴友”团钻哪座山了:陡峭的石壁上挂着绳子攀,泥泞的山路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照片里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可那双眼睛,亮得跟淬过火似的,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份折腾的劲儿,让人打心眼里佩服。

        说完了J,再来聊聊Z同学。她可是我们班上的“开心果”。记忆里,她那爽朗的笑声能一下子把教室里的沉闷给冲开。后来她去了北京,在皇城根儿下扎了根,可心肠一点没变,念旧得很。最让我心头一热的是,不管我啥时候回国,只要吱一声,她准能从北京千里迢迢地赶回来聚。前年我回国。刚碰头,她就塞给我一个礼品盒,一股子熟悉的、喷香的芝麻猪油味儿直往鼻子里钻。“喏,连江老字号礼饼!知道你惦记这口,特意绕道去排长队买的!” 她脸上带着点小得意。咬一口那扎实香甜的饼,人在异乡积攒的那点念想,一下子就被填满了。更令人惊叹的是岁月对她的厚待——多年的拉丁舞修炼,让她始终保持着挺拔如少女的身姿,舞池中裙裾飞扬,旋转跳跃间,那份自信与活力,能将周遭的空气都点燃。 她自己说,跳舞就是她的“保鲜剂”,能让灵魂永远年轻。看着她朋友圈里舞动的身影,那蓬勃的生命力总能隔着屏幕感染到我。

         回头想想,琅岐那地方,为啥能走出那么多会读书、有出息的孩子?或许答案,就在咸涩的海风里......那方水土养出来的人,骨子里就刻着两样东西:一是像礁石迎浪那样的韧劲儿,二是像老僧入定那样的专注。风浪来了,不躲;土地薄了,深耕;认准了念书这条路,就沉下心去,像海边拾贝人一样,一颗一颗地捡,一篓一篓地攒,那份定力与恒心,是咸水里泡出来的真功夫。眼前这两位琅岐女儿: J攀岩涉险时咬牙硬撑的倔强,Z舞步旋转间十年如一日雕琢自己的坚持,不正是这方水土赋予她们最鲜明的印记么......

        如今隔着大洋,我们仨的“据点”就在微信群里。 群里从来少不了互相打趣逗乐。那些热闹和亲近,一点儿没被山水隔开。那些插科打诨的话,就像细细密密的针脚,把我们仨平常的日子缝一块儿了。能认识她们俩,真是我的福气。这份情谊吧,不是年轻时候那种整天腻在一块儿的热乎,而是走过不少路、见过不少事之后,打心底里觉得对方这人真不错——更难得的是,在人来人往、世事浮沉里头,我们还能一眼就认出对方眼里那份透亮和实在......

        感恩岁月! 真诚祝福: 永远年轻,永远热气腾腾!


                 (Min 2025年7月25日于珀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