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官員博明中文談「五四」 美中緊張關係恐加劇

fgoa 提交于 周三, 05/06/2020 - 06:19
视频文件

 演讲全文: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0/05/2020-Pottinger-Ma…

PS: 张彭春:

对于《世界人权宣言》 中国人应当引以自豪
有些人或许认为人权是一个西方概念,是用来攻击中国和类似政府的武器。然而事实却是,在1948年12月10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国人在其的建构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实际上,据历史学家和当时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员称,在人权宣言的起草过程中,儒家做出了特殊贡献。

《世界人权宣言》其曾在传记资料中提到,当时是参考了《中华民国宪法》补强法政上的知识,而同时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议题提出主张。

张彭春是引进儒家孟子的思想,结合了亚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的理性思想,提醒良知为人类共有,翻成英文叫conscience(良心)也应该体现在宣言中,而令宣言第一条中,将理性与良知都摆在同样的位置.

被遗忘的民国名流张彭春:为《世界人权宣言》贡献中国智慧

““
1948年12月10日,平津战役正在华北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左右中国未来命运的战争已经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当时的国人可能无暇顾及万里之外发生的另一件大事:联合国大会当天在法国巴黎以48票赞成、0票反对、6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国际性权利法案——《世界人权宣言》。

《世界人权宣言》

那一天,有个人的心情想必极为复杂:作为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以及《宣言》草案的主要创作者,身在巴黎见证这一法案以无反对票的形式获得通过,他无疑感到欣慰和自豪;然而,作为曾经的清华大学教务长和南开大学教授,北平和天津于他而言绝对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古都和家乡何时可以告别战火、迎来真正的和平,是他内心最深的忧虑和关切。他是一位被遗忘的民国名流,他叫张彭春。

为《世界人权宣言》贡献中国智慧

1947年初,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设立人权委员会,负责起草一份对于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标准。美国战时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遗孀埃莉诺罗斯福被选为委员会主席,张彭春被选为唯一的副主席。

哈佛大学法学院玛丽安葛兰顿教授的研究发现,“那个时期曾与张彭春一起紧密工作的人们对于他的能力印象深刻,特别是他能消除误解、缓解焦虑。起草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分歧,他也有能力促进共识。”

加拿大人约翰汉弗莱当时担任联合国人权司司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将张彭春描述为人权委员会最令人尊敬的代表之一,是一位“妥协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务实的思想家,他“表面上是在引用儒家格言,实际却经常提出可能让委员会走出僵局的方式”。

智利代表埃尔南圣克鲁斯对于张彭春也十分钦佩,他非常羡慕张彭春能“将自己的汉学学识与对西方文化的广博了解相结合”。更令他感到惊奇的是,每当有人权委员会的代表提出自己想到的原创概念,张彭春经常能够讲出一个或几个文化传统中与之对应的古老格言。

张彭春

在该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张彭春贡献了来自中国的智慧,避免了西方话语对于“人权”概念形成彻底的垄断。在今日的《世界人权宣言》文本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得益于张彭春的努力:

首先,主张《世界人权宣言》应当融合儒家思想,将“仁(良心)”的概念写入了《宣言》序言。

起草工作之初,张彭春就曾礼貌而委婉地告诫其同事避免使法案渊源过度西方化,他甚至建议联合国秘书处的工作人员,在收集世界各国的权利法案和条款前,先花上几个月时间好好学习一下儒家的基本知识。

在讨论《宣言》草案第1条时,张彭春提出,应当加入一个儒家的概念,与“理性”共同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特质。

他说,这个概念从字面上应当翻译为“人与人之间的感知”(two-manmindedness),在英语中也可以被表述为“同情”或者“对于同胞处境的感同身受”,这个概念就是“仁”。

张彭春的建议最终得到了采纳,但颇为遗憾的是,“仁”在英文文本中被翻译为了“良心(conscience)”一词,这多少曲解了张彭春以及儒家思想中“仁”这一概念的本意。

其次,坚持文本的开放性,让不同文化、宗教传统都能以各自的方式和角度解读《宣言》。

起草过程中,不少来自基督教传统深厚的国家代表反复提出,希望加入类似人类由“造物主”创造、人权由“上帝”赋予的表述,张彭春对此予以坚决反对。他在发言时提醒各国代表,《宣言》的宗旨是要使其能够普遍适用。

张彭春指出,中国有着丰富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国人有着与西方基督教不同的想法和传统,例如要做善事、懂礼貌、守规矩以及善待他人。他作为人权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并没有强行要求将这些理念写入《宣言》,他希望他的同事们能用相似的角度考虑问题。

张彭春表示,对于那些信仰上帝的人们而言,他们完全能从《宣言》开放性的表述中发现上帝的存在。张彭春的观点得到了绝大多数代表的拥护与支持。

再次,强调社会与经济权利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美法的权利体系主要强调公民与政治权利,例如言论自由、选举自由乃至推翻暴政的自由。鉴于此,英国和美国代表在起草过程中提出,《宣言》包括这些政治权利就够了,不应当包括那些并不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救济性的所谓“社会与经济权利”,例如工作权、教育权以及获得社会救助的权利。

张彭春对于上述主张并不认同。他告诉各位来自西方国家的代表,远在其成为现代概念之前,经济与社会公正已经是具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中国儒家理念。

在一次经社理事会的发言中,张彭春引用了一句儒家的格言来说明社会与经济权利的重要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张彭春的主张得到了苏联阵营国家和拉美国家的支持,《宣言》最终将社会经济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最后,支持“义务”与“权利”具有同等重要性。

在一次调停中,张彭春特别强调,要理解权利就必须将其与义务相联系。一个人只有意识到他的义务,他的道德水平才会进步,而联合国的目的应是增加人们的道德高度,不是促进自私的个人主义。上述对于“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的阐述最终被体现在《宣言》的第29条中。

张彭春

由于日益恶化的心脏病,张彭春于1952年辞去了在联合国的所有职务,并于1957年在美国去世。听到这一消息后,他曾经的同事、联合国人权司司长汉弗莱在日记中写道:“张彭春去世了。在所有人权委员会的代表中,他与我在精神与思想上最为投缘,我也最喜欢他。他是一位学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位艺术家,在这些过人的天赋外,他还展现了外交才能。相比于那些随波逐流者,张彭春是一位伟人。”

胖爸董董胖爸董董

沧海拾遗——谈民国大师张彭春先生

张彭春,字仲述,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是属于被后世遗忘的民国大师,他的事迹在现在,随便拎出来一桩都足以扬名。

1.此君是南开大学创办人张伯苓的胞弟

2.1904年,张伯苓创建南开学校的前身“私立中学堂”,张彭春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与日后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是同班同学。

3.张彭春1913年获克拉克大学学士学位,191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及教育学硕士学位。于192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拥有芝加哥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艺术学院 (Chicago Art Institute)、夏威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流教授头衔,呵呵,牛啊!同年应邀回国出任清华学校教务长。期间他积极清华正式升格成为大学,并于1925年获得批准。

3.国内现代话剧奠基人曹禺的老师:

在美留学期间,张彭春对西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爱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学成归国后,他开始致力于传播和推广西方戏剧理论和舞台艺术,编排、导演了一系列新剧,受到广泛欢迎。

当时正在南开念书的周恩来对张彭春的新剧十分推崇,曾撰文称赞新剧“颇多引人入胜之处,佳音佳景,两极妙矣”。

张彭春还是话剧大家曹禺的老师和引路人。曹禺的《雷雨》写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张彭春指点、斧正。

《雷雨》的序言上写到“我将这本戏献给我的导师张彭春先生,他是第一个启发我接近戏剧的人”。

4.积极促进京剧走向世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彭春还曾陪同京剧大师梅兰芳赴美国和苏联演出。在他的帮助下,会同梅兰芳对传统的京剧表演形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使其更能符合西方观众的理解与认知。梅兰芳访美和访苏的表演获得极大的成功,成功的背后张先生的努力功不可没。

 

 

5.抗战救亡,积极外交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张彭春受国民政府征召,前往西方国家宣传抗日,争取外援。正是通过张彭春等人的介绍,西方民众第一次了解到了日军的残忍,特别是其犯下的罄竹难书的“南京大屠杀”罪行。1939年,张彭春在美国成立“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成功游说美国促使其通过了《对日经济制裁案》

6.是联合国第一届人权委员会唯一副主席,主持并起草了《世界人权宣言》。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1947年联合国成立人权委员会,委员会主席是罗斯福遗孀埃莉诺(挂名);而张彭春则是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唯一副主席(实际负责人),并领导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在国际宣言的起草过程中,张彭春化解两大阵营的矛盾,经常成功地调解争端。张彭春运用中国式的智慧,避免了西方话语对于“人权”概念形成彻底的垄断;将所有国家在共同的人权目标基础上联合起来。他多次从僵局中挽救了宣言起草工作。“他(张鹏春)的睿智在任何其他委员会成员中非常突出,他是折衷艺术的大师,通过引用孔子的名言,总是能找到一种方法,使我们的工作免于陷入僵局”联合国人权司第一位司长John Humphrey曾说到。

《世界人权宣言》序言当中出现的“良心”一词,其实是儒家的“仁”,可惜在翻译过程中被曲解。另有关于社会经济权利的部分,来源于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通过张彭春的积极有效的工作,最终版本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的认可。

通过后,联合国大会立即投票决定立即用一切方式把《世界人权宣言》发布到世界各个地方的每一个人手里。《世界人权宣言》的复印本几乎被抢购一空。《世界人权宣言》最终成为了史上被翻译版本最多的文件。张彭春最初设想让《世界人权宣言》成为每个人都理解的文件的这一梦想,成为了现实。

在1947年那个时候,一个中国人居然能主掌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而且还成功协调世界两大阵营的矛盾,说起来实在有些匪夷所思。我读到这里才发现自己的嘴有些合不拢,这可不是小说,这是历史!凭张彭春的贡献完全有资格拿诺贝尔和平奖。

感怀张先生的功绩,我将其事迹挂一漏万的摘录下来 ,汇成这篇文章,以期更多的读者知道先生,能由此进一步了解张先生功绩的,那就是我的功德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