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要闻

「夜已深,還有什麼人」不敵文化、經濟變遷,日本24小時商店逐漸消失

3 个月 ago
日本給人的印象是有許多繁華的不夜城,尤其是東京新宿、澀谷等地夜生活豐富,閃爍的霓虹燈廣告看板整晚不滅。然而,受到311東日本大地震後限電影響,加上COVID-19疫情改變民眾生活型態,以及物價提高,導致夜間營業不敷成本,使得日本24小時營業的店面愈來愈少,「夜晚經濟」這個詞恐怕會成為過去式。

從歐美現代懷舊到日本消齡化,Z世代用自己的方式玩復古

3 个月 ago
1985年,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男主角乘著時光機穿越到2015年的未來,眼前所見的是智慧家電、虛擬實境VR、指紋辨識等高科技產品,然而當年這部宛如「天方夜譚」的科幻片,如今卻也成現代科技的神預言。過去,人們對未來充滿嚮往;但如今,回望過去懷舊的「復古風潮」反而成為時下流行。舉凡Y2K風潮、經典影視作品重啟、復古電器新包裝,再到CD和錄音帶的銷量提升,這種渴望回到過去時光的心理狀態,讓「懷舊」成為隨處可見的商機,也不禁令人懷疑,是否有人一邊聽著周杰倫的《回到過去》,一邊偷偷將時間往回倒轉。但美國的心理學專家認為,人們之所以會突然走進「時光蟲洞」,最大的原因可能都是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

【新聞荒漠.上】美國媒體業大規模裁員 專家示警:「大選當前,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好新聞」

3 个月 ago
仔細想想,你每天是用什麼方式接收新聞資訊,捕捉外頭世界的最新消息?此時此刻,又是以什麼管道,進入這篇文章?也許是從Google的搜尋頁面,或是臉書、X、IG,甚至是YouTube影片、TikTok短影音。自從社群媒體興起後,大眾接收新聞資訊的方式逐漸轉變,導致傳統媒體的獲利管道也跟著大幅改變。處於劇變的環境中,許多媒體遲遲無法找回穩定的營利管道,最終只好黯然退場。「媒體寒冬」的說法,從好幾年前就籠罩在新聞產業,但對於美國的媒體業而言,過去幾週卻尤其陰冷;自從2023年底開始,《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TIME》等美國知名媒體,相繼宣布大幅裁員。整體新聞產業各機構的裁員數量,甚至達到疫情後的最高峰,令不少人憂心,逐漸嚴峻的「新聞荒漠」,會對今年年底的美國大選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我們與末世的距離.下】越敢討論,越可能遠離末日?

3 个月 1 周 ago
在科學家眼中,人類與末日的距離自1991年後就逐漸縮短。2020年至2022年,我們與末日相距不多不少的100秒鐘;而到了2023年,由於俄烏戰爭爆發、極端氣候擴大,時間縮短為90秒,也是史上最接近0時0分的一次。2024年1月23日,負責決定末日之鐘移動距離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宣布,2024年人類與末日的距離與去年相同,維持史上最短暫的90秒鐘,提醒人們正視戰爭、氣候等危機帶來的生存挑戰。在與末日尷尬的距離面前,人們怎麼做才能避免「午夜」降臨呢?閱讀上篇:【我們與末世的距離.上】「歷史性的危險時刻」科學家:2024末日之鐘距午夜僅90秒

從食評家到自媒體,一篇負評能否決定一間餐廳的命運?

3 个月 1 周 ago
一個食物好吃與否,真的能由一個「公道伯」評斷嗎?過去,許多餐廳最怕的是固定撰寫專欄的美食評論家與米其林密探,掉星宛如掉命的評分機制;但來到社群網路當道,「人人都是美食家」的自媒體時代,一句「難吃」都可能讓一間餐廳受到嚴重影響。

【我們與末世的距離.上】「歷史性的危險時刻」科學家:2024末日之鐘距午夜僅90秒

3 个月 1 周 ago
我們與世界末日的距離,究竟有多遙遠?有一群科學家,每年都會就當年的世界局勢,估算人類與末日之間的距離,相較前一年更近了,又或是遠離了些。在科學家眼中,人類與末日的距離自1991年後就逐漸縮短。2020年至2022年,我們與末日相距不多不少的100秒鐘;而到了2023年,由於俄烏戰爭爆發、極端氣候擴大,時間縮短為90秒,也是史上最接近0時0分的一次。2024年1月23日,負責決定末日之鐘(The Doomsday Clock)移動距離的「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宣布,2024年人類與末日的距離與去年相同,維持史上最短暫的90秒鐘,提醒人們正視戰爭、氣候等危機帶來的生存挑戰。2024/1/26更新:新增2024年,科學家公布末日之鐘的最新動向◆ 原文上線時間:2022/1/25◆ 增修時間:2024/1/26 

「我沒有說謊,這是AI幻覺」當AI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3 个月 1 周 ago
就在去年年末(12/27),《紐約時報》對OpenAI和微軟提出侵權告訴,除了指控兩家公司將其出版內容作為訓練聊天AI資料之外,還提到「AI幻覺」的出現,將損害其品牌名譽——例如當我們提出問題,ChatGPT或Bing Chat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再將消息來源冠上《紐約時報》之名。《紐約時報》的擔憂,並不孤單。

2024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出爐,那部「被取消」的香港電影

3 个月 1 周 ago
美國影藝學院(AMPAS)公布了第9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入圍名單,其中包括西班牙《絕地盟約》(Society of the Snow)、義大利《少年的漂浪旅程》(Io Capitano)、德國《失控教室》(The Teachers' Lounge)、英國《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日本《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將角逐最佳國際影片(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的獎項。今屆共計有92部電影提報最佳國際影片,最終共有88部符合送入下一階段的資格,然而,除了古巴、吉爾吉斯、塔吉克,最令人跌破眼鏡的便是香港所提交的代表《燈火闌珊》,未能通過資格審查階段,失去了角逐獎項的資格。本文邀請了台灣影評人協會常務理事馬曼容(Pony)撰文,除了帶領小隊員們了解「提名奧斯卡的遊戲規則」,也詳細分析此次香港電影失去角逐資格事件。

「進入VR不一定要把畫框拆掉」法國奧賽年度大展與《梵谷的調色盤》

3 个月 1 周 ago
2023年,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Musée d'Orsay)與HTC旗下致力於藝術與創新科技結合的團隊VIVE Arts合作,為今年度奧塞美術館重要展覽《梵谷在瓦茲河畔奧維爾:最後的日子》,聯手推出沉浸式VR體驗特展——《梵谷的調色盤(La Palette de Van Gogh)》該展圍繞著梵谷在瓦茲河畔奧維爾小鎮的87天展開,從梵谷寫給手足的信件,輔以名留青史的畫作,結合VR科技,一步步看見梵谷的思緒,進而窺得他的內心。本文為友站VIVE後浪潮主編大風吹微濕親赴法國奧賽美術館參觀、採訪的第一手報導。

【地球圖書館】《禽流感的哨兵》中國邊界上的病毒獵人,香港成公共衛生哨站

3 个月 1 周 ago
——本文為地球圖輯隊 X 左岸文化合作——根據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研究員林大利:「人畜共通傳染病並不是新鮮事,問題在於新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越來越頻繁。這是人類傷害大自然所帶來的苦果。1940年至2004年間,335種新興傳染病當中,202種是人畜共通傳染病,145種的病原體來自野生動物。也就是說,病原體越來越接近我們,它們的傳播也越廣、越快。」1957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2003年SARS危機,直到2019年Covid-19,伴隨養殖產業的密集發展,中國一直被認為是(且很可能仍然是)下一波人畜共通傳染病「震央」。面對中國的資訊不透明,處於震央邊沿的香港、新加坡和台灣如何因為地緣政治的條件,發展出不同的預備技術?當公共衛生危機出現,除了把動物及養殖者當成不得不的犧牲,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想像與做法?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資深研究員弗雷德里克·凱克(Frédéric Keck)在香港、新加坡和台灣這三個哨站進行為期或長或短的多點民族誌調查,走訪病毒實驗室、醫院、家畜試驗所、養殖場、賞鳥者的社群,觀察這三個華人社會應對禽流感威脅的各種預備工作,包括突發疫情的監測、病毒變異的模擬、病毒資料的儲存與疫苗和藥物的儲備等,撰寫了《禽流感的哨兵:中國邊界上的病毒獵人和賞鳥者如何預備傳染病大流行》(Avian Reservoirs: Virus Hunters and Birdwatchers in Chinese Sentinel Posts)。面對將會一再侵襲人類社會的病毒,弗雷德里提出,「監測大流行病的哨兵」與獵人其實有類似之處。獵人在抓到獵物之前,為了不被獵物發現或者誤導,必須透過獵物的視角觀察。而哨兵的技術出現在各個層次,環境哨站、哨兵雞、哨細胞在不同的尺度上,偵測各種曖昧的有毒訊息。當這些哨兵偵測到大流行病爆發的跡象,如何不漏接訊號,又不至於反應過度?本文摘自弗雷德里克·凱克著作《禽流感的哨兵:中國邊界上的病毒獵人和賞鳥者如何預備傳染病大流行》,以下為本書摘要。
Checked
2 小时 16 分钟 ago
台灣最視覺系的全球要聞,大張的組圖,把世界的喜怒哀樂看清楚。身為地球人,關心地球事,地球圖輯隊,帶你看透全世界!